您的位置:首页  事业规划  院系规划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06-04-04

“十一五”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校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创建一流地方大学的重大机遇期。为切实加强地理科学学院建设,创建较高水平二级学院,进一步推动地理科学学院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更好地为国家、为南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制定《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十一五”(2006—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
  地理科学学院前身为南通教育学院地理系,成立于1984年,1986年~1993年,招收普通高校大专层次的地理科学专业学生。1994年~1999年,从事在职地理教师的培训。1999年5月随着南通师范专科学校与南通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师范学院,更名为南通师范学院地理系,同年在全省范围内招收专科地理科学专业学生。2001年9月,开设本科地理科学专业,设置地理教育和城乡规划两个方向。2002年9月,招收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两个本科专业、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学生。2004年5月,随着南通师范学院与南通工学院、南通医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成立地理科学学院。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师范)、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四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在校班级13个,学生440多人。
  在近二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地理科学学院为地方 经济 、社会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近800名地理科学专业人才,他们已成为中学地理教育与管理、社会 经济 建设中的骨干力量,地科院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开设本科地理科学专业以来,学院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向省内外兄弟院校学习,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管理工作等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和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27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副研究员1人,硕士生导师1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0%。教师中有博士(含在读)5人,硕士(含在读)19人,博士硕士占教师总数的8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4人均为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师资队伍十分年轻,发展潜力巨大。学院聘有名誉教授、兼职教授10名。
  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院注重学生应用技术和技能的训练,建有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设计、环境学、地理信息系统、制图与遥感图像处理等5个实验室和庐山国家地质公园16个野外实践教学基地,强化综合设计和实践环节的教学。吸收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近年来由于专业设置合理,学生业务基础扎实、综合能力强,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情况一直在全校保持领先。
  我们的不足之处是:专任教师中缺乏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在国内、省内的同行中的影响不够;与国内外同行业和社会有关方面缺乏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合作;青年教师较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不少年轻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欠缺;教师主动从事科研的意识不强,学术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实验室基础薄弱,实验设施与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与办学定位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贯彻 “三个面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 经济 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需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增强效益和提升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学院定位
  类型定位:教学型。
  规模定位:“十一五”末,全日制在校学生达800-900人,研究生10人左右。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
三、目标与任务
  通过3-5年的建设,使地理科学学院达到师资结构合理、办学条件较好、教育教学质量较高、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学科特色明显、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较高水平的学院。
  (一)师资队伍
  “十一五”末,教职工数58-60人,其中专任教师50-52人。教师职称结构中,具有教授职称5-6人,占教师总数10%,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30-40%;教师学历结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15人,占教师总数的3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教师学缘结构中,80%以上教师来自国家“211工程”学校和国家著名科研院所,同一单位培养教师不超过4人;教师年龄结构中,4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5%。
  (二)专业建设
  1专业总数
  “十一五”末,拥有5个本科专业且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并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其中有1-2个专业成为校级品牌专业,力争1个专业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2课程建设
  “十一五”末,每个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7-8门共40门课程均经过校、院二级重点建设,其中有18-20门经学校立项建设,有6-8门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力争1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
  3实验室建设
  “十一五”末,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达400万元,基本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实验项目的开出率达100%。有1个专业实验室进入校级重点实验室行列。
  4教材建设
  五年间,重点建设专业教材4-5部,其中2-3部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
  (三)学科建设
  1硕士学位点建设
  “十一五”期间,对现有科研队伍和学科方向进行整合,结合地方 经济 和社会事业发展要求,努力建设1个硕士学位培养点,研究生在校生8-10人,实现地科院办学层次的突破。
  2科研机构建设
  积极为地方 经济 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建设2-3个院级科研中心(所),1 个校级科研中心(所)。
  3科研项目
  五年间,力争申报并完成市级科研项目10-14项,省级项目4-5项,国家级项目1项。纵向科研经费20-30万元,横向科研经费60-70万元。
四、措施和保障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师资队伍的现状,“十一五”期间,每年录用、引进教师4-5名,主要是具有博士学位和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同时要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派部分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实现教授培养计划,每年保证一定量的教师晋升教授、副教授职称。力争每年增加教授1名,副教授2-3名。积极创造条件,让具有博士学位、教授职称的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逐步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4-5名。同时不断调整师资的年龄结构、形成学科发展需要的学术梯队,引进50岁左右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2-3名。培养、引进学术骨干10名、后备学术骨干15名。
  2建设重点学科,带动专业上新台阶
根据现有学科现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凝练1-2个学科方向进行重点建设,分析省内兄弟院校相近学科的布局,实施错位发展思路,形成自己特色和方向,力争在2007年、2008年申报第一个硕士学位点。为此,在“十一五”的前三年,要在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中有重要突破。每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均有纵向研究、在研项目1-2项,每年科研经费10-12万元。积极组建院、校级专业科研中心(研究所),承担南通及苏东地区地方 经济 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横向研究课题,每年科研经费达15-20万元。科研成果中各级各类核心期刊论文50-60篇,其中专业一级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8篇,学术专著2-4部,市级获奖8-10项,省部级获奖1-2项。通过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上新台阶,2006年获得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士学位授予权,同时环境科学专业开始招收本科学生;2009年取得地理信息系统和旅游管理两个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取得环境科学专业的学士学位授予权。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主线
保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狠抓教学质量主线。建立健全切实可行、有较强操作性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督导检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制度纳入常规管理制度中,教学活动全过程都置于规范管理之中。严格课程考核制度,保证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确保教学质量。改革教学计划,拓宽专业口径,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课程建设,使课程更切合学生实际。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扎实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加强学生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的训练,省级计算机二级通过率达95%以上,CET-4通过率达80%以上。实行导师制,应届本科生考研率逐步提高到15%-20%。
  4坚持以德育为首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建设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严格执行《江苏省大学生文明公约》、《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德和法纪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上,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要加强对团的组织和团员的教育和管理,充分发挥团组织的先锋队作用。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组织才干与创造能力,在学生管理中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按工作需要配齐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定期组织他们学习和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责任感和业务水平。加强师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
  5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学院改革发展
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在学院建设和发展中的战斗核心作用和政治保证作用。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工作计划要求的贯彻落实;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到警钟长鸣,保证党员廉洁自律;通过党员先进性教育,促使党员对自己有高标准、严要求,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党内的团结和全体教职工的团结,振奋精神,凝聚队伍,营造健康和谐的工作氛围。坚持党政联席办公会制度,严格执行党政议事规则,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充分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集中全院教职工的智慧,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争作贡献的积极性。积极组织和参与研究、制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支持和保证规划和方案的实施。
地理科学学院“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年度目标
指标内容
十五末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十一五末
(2010)
办学规模(人)
440
540
650
750
850
900
师资队伍
总数(人)
27
32
37
42
47
52
高职数(人)
5
7
9
11
13
16
博士(人)
1
4
7
11
13
15
专业建设
校级品牌专业数(个)
0
0
1
1
2
2
校级精品课程(门)
0
1
2
3
5
6
出版教材(部)
0
0
0
1
3
5
实验设备总值(万元)
110
160
260
300
340
400
学科建设
科研经费(万元)
纵向
1
1.5
2
8
15
25
横向
0
0
10
25
45
65
项目(个)
总数
6
13
20
30
42
55
省级
0
1
2
4
6
8
论文(篇)
核心
13
20
27
35
40
50
SCI
0
0
1
2
4
6
硕士点
点数(个)
0
0
0
1
1
1
研究生(人)
0
0
0
3
7
10
研究中心(个)
总数
0
0
0
2
2
3
校级
0
0
0
0
1
1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