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高教信息  高教研究
【学理二十大】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日期: 2023-01-31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这些重要论述,为推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基础学科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事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复兴伟业,极具战略意义。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主力军,要突破常规、创新模式,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力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

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坚持正确方向是前提

  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离不开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就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基础学科研究,不确定风险多、出成果较慢,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心有所信,方能行稳致远。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深入开展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责任。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厚植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大力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中去,主动到祖国迫切需要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去绽放青春,在实现原始创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贯彻立德树人是根本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人才评价使用的基本标准。德行是人才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才”,往往比普通人影响更大,甚至于会祸国殃民。基础学科是原始创新的先声、国家创新的源泉,基础学科人才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是确保我国战略安全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特别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高度重视,反复强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立身之本,到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具有周期长、投入高、见效慢等特点,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兴趣热情,需要抵制诱惑的超然心态,更需要“不怕坐冷板凳”的执着坚守,这对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许多方面,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要切实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不懈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各个方面,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把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建设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结构布局是关键

  学生在大学里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直接关系到人才教育内容和培养质量,要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推动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和基础文科建设合理化布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瞄准未来科技变革趋势和社会发展方向,建设一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突破、生命健康基本规律研究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

  要创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使用、保障等方面体系化建设。深入开展选拔招生改革,通过开通各类人才专项和二次选拔等渠道,真正把有志向、有兴趣和有潜力的选进来,逐步扩大基础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让那些天才、奇才、偏才和怪才投身到基础学科研究中;大力加强培养过程改革,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实践,推进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教学探索,让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走对路不跑偏,引导他们快成才、多成才、成大才;推动完善科学评价改革,坚持长周期、过程性、多元化评价,完善学生自我评价和导师、学校、社会、行业评价等结合的多主体评价机制,打破单纯以数量论英雄,破除用唯绩点、唯论文、唯排名来评价学生,强化对学生创新力、钻研力和发展力的考察与培养。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经过考核不太适合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及时做好他们的分流退出工作,根据实际调整到其他合适的专业去继续学习。要改革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素,推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教材规划与教师配备等科学化建设。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设置交叉学科相关学科专业,完善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建设,构建科学的、特色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配备,优选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背景广博和创新能力突出的队伍;优化教材供给,重新规划编印一批高质量的教材,更好发挥教材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走好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推动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引导更多的基础学科人才投身到原始创新研究中来,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创新突破,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为走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本文系安徽省“三全育人”试点省建设项目(sztsjh-2022-8-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毕雁)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