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教职工队伍。文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88人,工作人员8人。88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人,副教授25人,讲师30人,助教14人,高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博士和在读博士23人、硕士和在读硕士39人,研究生比为70%。8名工作人员中,有3名硕士和在读硕士。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
2.学科和专业。在学校九个学科门类中,文学院有文学和历史学两个学科门类。文学学科中包括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广播电视新闻学、历史学(师范)三个本科专业。共有30个班级,1408名在读学生。有四个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专门史。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是江苏高校重点建设学科。
3.继续教育。有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小学教育(专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科)等专业,在籍学生1385人。在南通地区、张家港、徐州、广西南宁等地设有成教点。文学院已成为江苏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苏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南通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训基地,并已经培训了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100多人次。相继举办了“宗教从业人员学历证书班”,正在开通文秘专科本科自学考试。
4.科研机构及成果。有张謇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等6个研究机构。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35项。出版专著22部、教材20部,发表论文105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60多项。
5.教书教人。为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基本能力训练,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人才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文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和学生,大力推进“543”工程。
(二)外部机遇与挑战
南通大学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文学院于1985年开始本科办学,但由于本科办学时间不太长,积淀相对薄弱,与综合性大学的文学院相比差距较大,学科建设的层次较低。近年来,学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苏通大桥的建成可以更多的接受上海的辐射,南通大学的发展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平台,学校本科招生省份扩大,招生层次和生源素质不断提升,特别是文学院将在本一招生,对本科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1.师资队伍的状况与学院发展的现状还有差距,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亟待提高;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尚少;外国文学学科师资偏弱;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加,青年教师的比例加大,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2.学科发展不平衡。部分学科缺乏带头人,研究力量薄弱,高档次的科研项目少;部分学科虽然研究基础较好,但研究方向分散,缺乏聚焦;历史学(师范)专业规模偏小。
3.学生的就业市场不稳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就业市场在萎缩,新的就业渠道开发缓慢,学生就业期望过高,学生智能结构与人才市场要求不大适应。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办学思想
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地方 经济 " target=_blank>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立足南通、服务江苏、面向全国,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遵循教育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发挥学院多学科多专业办学的优势,“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求加快学院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力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加强管理,推进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与办公条件,2007年恢复学院资料室。
(二)学院定位
由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发展。
(三)发展目标
稳定学院本科招生规模,重点放在本科教育的内涵提高上。
以科研促进教学,形成办学条件比较完善、管理理念和手段比较先进、教学和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为重要标志的较强办学实力。
通过培养和引进,在各学科形成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学者交流、联合办学等方面有新进展,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使之成为新专业的增长点。
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力争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古代文学学科积极申报博士点;历史学实现硕士点零的突破。形成学科综合优势,部分重点学科省内同层次领先,学院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声望。
三、主要任务
(一)办学规模
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基本稳定本科生数量、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2006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实现本一招生。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稳定在1300人左右。2006年建成3个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生,到2010年,研究生达80人左右。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
建好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力争成为全国普通高校重点建设学科。校级重点学科由现在的4个增加到6个。
加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使之成为省级品牌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加大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历史学(师范)专业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三)师资队伍建设
总体数量。教师(不含工作人员)总数由现在的79人发展到90人左右,师生比达1:16。
职称结构。教授由17人增加到20人;副教授由22人增加到25人;讲师由28人维持在30人左右;助教维持在14人左右;高职比由48.8%增加到55%。
学历结构。博士由19人增加到36人,硕士维持在40人左右,硕士以上学位由74.6%增加到90%左右。
年龄结构。到2010年,教授的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下。
到2010年实现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四)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要由现在的省级一类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课程冲刺。汉语言文字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要冲刺省级精品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10门。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体系,建成校内外实践基地16个,理论与实践并重,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保证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科研工作
增强科研意识,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科研水平。建成省部级人文基地。建成建好7个校级研究机构,把“张謇研究所”、“楚辞研究所”、“旅游文化研究所”建成长三角有影响的研究所,为学科建设和南通文化发展服务。加强张謇办学思想研究,力争产生广泛影响。
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10项,力争年度平均科研经费70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5部,发表权威核心期刊论文8篇,省部级以上精品教材2-3部、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
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优势,加强地方文化研究以及文化产业的开发。
(六)研究生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力争建成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单位。
力争建成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
加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史、世界史、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建设,硕士点由现在的3个增加到4个。
研究生导师由6人增加到25人左右。
(七)继续教育
适度发展成人教育,有始有终办好汉语言文学(本科、专科)、小学教育(专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科)、秘书学自考助学(本科、专科)等专业。办好江苏省高中语文、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班。
(八)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加大留学生教育的力度,加强学者的国际学术交流。
(九)院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在全院形成一个讲团结、讲发展、讲奉献的良好氛围,形成良好的院风。
加强师德建设,形成良好教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大力气抓好学风建设,开展一系列素质教育和实践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引导到学习、发展和成才上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四、保障和措施
(一)解放思想,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思想统一到学院发展目标上来,为学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增强改革发展意识,探索校院二级管理的办学模式
通过学习和讨论认清我国高等教育、学校和学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市场意识,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针对学院实际,努力探索校院二级管理的办学模式。
(三)责任分解,推行问责制
组织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讨论本《规划》,把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人以及各专业,按年度分解,认真组织实施,推行问责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想做事的良好局面。
(四)健全各项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以建立健全制度为抓手,重点抓制度的执行,接受全体教职员工和全体学生的监督,为本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证。